清澈小河穿流而过,中式凉亭散落其间;屋前屋后干净整洁,绿树花卉错落有致……深秋时节,沐浴在阳光下的村庄恬静安宁。
在海宁,乡村生活可以是鸟语花香、自然恬静,也可以是昂首奋进、逐梦共富。
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。一直以来,海宁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努力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,推动农业向绿色化、低碳化、高值化转型,打造多功能高质量生态农业系统,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新引擎,让农民成为生态环境的“守绿人”和受益者。

光伏产业点亮绿色低碳发展路
走进海宁市长啸村,农户屋顶光伏发电、风景线上的低碳场景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和落地,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带来的红利,打造“低碳友好型共富乡村”也成为每个“守绿人”的共识。
“我们这里以前都是生猪散养户,一到夏天,村里臭气熏天、污水横流,蚊蝇到处都是,现在村里全面转型,从事食用菌种植,生态环境好了,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,村里还有生态公园,真的是比城里还漂亮呢!”村民老杨深有感触地说,农业的绿色转型、减污降碳、低碳发展,正在让长啸村重现“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”的秀美景象。

近年来,长啸村大力拓展“光伏+”高效产业,创造国内首例“农光互补”项目,开创“棚顶发电、棚内种菇”的农光互补“新能源+高效农业”新模式。同时,推广“循环+”场景应用,积极打造“零碳盆景”美丽乡村,实现“光伏+储能”零碳景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,海宁在全省首创村(社区)低碳指数,共设置低碳宣传教育活动、人均用电量等18个指标,通过量化指标,精准评价村(社区)的低碳建设成效和建设水平,实现村(社区)之间横向比较,让低碳建设更有方向、效率更高、可操作性更强。
“经科学测算,我们村‘低碳指数’94分,在海宁首屈一指,高出了第二名13.6分。”长啸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许国初告诉记者,通过对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分析,不难发现原来是该村全国首个“农光互补”项目、海宁首条“零碳”美丽乡村风景线等创新举措为村里加了不少分。
数据最有说服力。去年,长啸村二氧化碳排放量1988.123吨,减排量4467.75吨,贡献二氧化碳减排量2479.627吨。与此同时,菌菇基地年发电550万千瓦时,年产值1500余万元,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为村级集体增收80余万元,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。

千亩良田开拓生态治理新路径
一边是光伏产业点亮绿色低碳发展路,一边是千亩良田开拓生态治理新路径。
位于海宁海昌街道的双喜村比邻海宁水源保护地——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,放眼望去,一望无际的稻田排布均匀、错落有致,几行白鹭穿行在稻田之间,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生态图景。

这一美景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水稻是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之一,在双喜村千亩良田,该村创新水稻种植模式,引进机插秧,实现了定行、定深、定穴和定苗,既提高了栽插质量,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,又省工节本增效,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。
据双喜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由晚粳稻百亩攻关示范方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“嘉67”,平均亩产827.1公斤,最高田亩产871.5公斤,创造了浙江省常规晚粳稻亩产的两个新纪录,分别比原纪录提高了10.1%和11.7%。

数字赋能,提质增效。除了创新水稻种植模式,双喜村还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,打造数字化智慧农田,在千亩良田内设置监测点、灭蚊灯、观光塔、生态沟渠等。目前,双喜村千亩良田内已设置4个监测点,随时监测光照、土壤、温湿度等信息,并在共富驾驶舱中实时显示土壤各项监测数据,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。
智能灭蚊灯通过太阳能实现灭蚊照明双功能,为千亩良田步道提供良好的设施环境。观光塔23米,集观光、监控为一体,生态湿地美景尽收眼底。生态沟渠,净化农田排水,大大降低农田排放水中的氮、磷等元素含量,可以减少氮磷污染、有效筑牢了农业面源污染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让沟渠会“呼吸”,让水系“活”起来,促进农业绿色发展。
环境好了,钱包鼓了,更让村民迈向幸福生活了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始终把生态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使命担当,在探索中按下绿色发展升级键,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,推动乡村生态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、相得益彰。”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(图片由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提供)
文字记者:唐潇伦
通讯员:石佳叶
编辑:张琳
责编:孙雪